詠騰工商團隊

產業政策與工業用地脫離現實的規劃

在工商普查資料中,全台灣僅有近8萬間的違章工廠;但根據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運用工商普查資料、稅籍資料勾稽(具製造業稅籍無工廠登記證)以及國土利用現況調查的資料,估算全台違章工廠數量在2016年有12萬5000間、2017年則有13萬間。

更為驚人的是,從稅籍資料估算,違章工廠數量自2006年開始討論《工廠管理輔導法》修法後爆增。2010年至今,平均每年新增建違章工廠約5500間,與政府所說「1970年代歷史共業」中每年新增800間相比,高出七倍。

這樣的數字告訴我們:違章工廠不是「歷史共業」而是現在進行式。現在的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難辭其咎。

隨著實際踏查各地農地違章工廠,逐步發現台灣產業政策與工業用地,的確存在與現實不符的情況,總體可分為二大類政策與規劃失能。

一是缺乏產業鍊整體配套的思考,二是因應都市機能或服務業的製造業需求缺乏用地配套:

第一類、台灣政府的產業政策思維,一直都是要選擇引進、發展哪項核心技術,建立哪種產業園區、科學園區;但是這樣一個產業,自身需要的設備與相關上下游的設施需求要從何而來?卻又從不在規劃當中。譬如桃園此次申請就地合法的部份廠商,就在為科學園區生產輸配電系統的專用零組件以及高科技產業的儲料設施。我們的各種園區或工業區,或許容得下晶圓廠,卻容不下為它們生產工具機或必要設備、零組件的工廠。

第二類,和大家每日生活息息相關,城市機能中基本的傢俱、燈飾、汽機車零組件、印刷等產業,無論是我們的工業主管機關或都市主管計畫機關,都從未正視這部分的產業需求,任由因應這類需求而生的中小企業,以違章工廠的型態蔓延在城市周圍,也就是違章工廠的另一大宗。國人生活所需的中小企業無地生存,這是產業政策的無知,導致工業區規劃的失誤,一旦加上土地利用管制的失能,結果就是一堆工廠長在農地上,破壞、污染我們的糧食生產環境。

這些產業政策與工業用地脫離現實的情況,一旦與房地產炒作、土地管制機制的失靈結合,結果就是工業用地大量炒作囤積,大規模轉作工業宅,這又導致工業用地價格的持續走高和不斷流失,促使大量的中小企業違法轉用農地,在農地蓋起廠房經營維生,同時,更有許多惡質的上市上櫃公司,將自家產業鏈切割丟到農地的「隱形工廠」上。換言之,違章工廠或者土地違規使用的問題,只是台灣總體的產業規劃、土地使用制度出問題的表面癥候,問題的根源不處理,談什麼工廠管理輔導都是緣木求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