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騰工商團隊

電子設備協會籲擴大產創條件適用範圍,提高投資、研發抵減促產業發展

新冠疫情讓全球重視到半導體供應戰略地位,美國、韓國相繼祭出補助晶片法案跟政策,今(31)日台灣電子設備協會發表產業白皮書,協會主委暨夏目智能總裁葉勝發指出,政府產創條例實行十多年,要帶動產業升級,政府必須要思考擴大適用對象及範圍,且納入研發、設備抵減,以及提高投資抵減比率,才能與國際競爭;協會理事長林士青呼籲,供應鏈向南向轉移,大型科技業者與中小型供鏈業者應團結,向主要南向發展國爭取資源,並複製大型科技園區發展經驗值,降低供應鏈轉移學習曲線障礙。 台灣電子設備協會統計顯示,去年台灣電子設備產值已超過4,000億元,其中,半導體設備產值1,424億元,顯示器設備產值已達1,011億元,在政府政策引導之下,全產業將力拼2030年台灣電子設備產值超過1兆元水準,成為成長最快速的兆元產業。

各國政府在疫情期間,發現半導體供應鏈重要性,無不擴大半導體產業利多政策,藉此保護其安全發展機制,並寄望創造半導體經濟規模效應。葉勝發說,以鄰近韓國為例,近期所通過法案研發抵減率最高達30%,其中還區分為大型企業、中小企條件有所不同,除了研發抵減之外,還有投資抵減、設備抵減等,協會盼政府可以擴大產創條例第10條之2、第72條修正草案適用對象。

林士青觀察到,供應鏈轉移過程,要面臨各國語言、法律、文化等各種挑戰,一家業者單打獨鬥是很辛苦,若能以大廠為首,把供應鏈相關廠商組織起來,以「母雞帶小雞」方式向主要南向國家,或是當地政府進行包裹協商,不論大塊工業用地取得、水電基礎設備方能取較佳條件;此外,台灣業者在經驗科技園區、特色工業區累積好經驗值,這是南向轉移生產基地時可以如法炮製。

此次電子設備白皮書訴求方向聚焦在三大主軸:「國際供應鏈在地化」、「推動次世代半導體發展」及「打造淨零永續生態圈」。台灣已然具備國際指標性的半導體產業聚落的實力,尤其,台灣電子設備廠商更多數更早已佈局「半導體與先進封裝設備」、「化合物半導體設備」、「電動車與電池製作關鍵設備」、「Micro LED關鍵技術設備」、「電子設備關鍵模組與零組件」、「智慧製造與資安」、「智慧醫療與健康照護」、「ESG與淨零碳排」等八大政府聚焦的關鍵領域許久,為強化半導體供應鏈的韌性,藉此帶動次世代技術的發展,從而鏈結國際,勢必需要投入更多資源協助。